我国于1978年从日本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第一次引进 1977年,原机械部以原北京内燃机总厂为代表的一批试点企业,邀请日本质量管理专家讲学,同时国内一批专家、学者也致力于介绍和传播国外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知识。1978年,我国从日本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作为全面质量管理四大支柱之一的QC小组活动同时被引入。
年,我们引进了日本小松制作所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开始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进。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质量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质量的进步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快速经济发展的压力导致了极大的不平衡。
【答案】: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从1978年开始,由国家经委正式统筹领导在全国企业中推行。
戴明博士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有实权的企业界人士接受并推广他的理念。最终,在他的努力下,日本最有实力的21位企业家出席了宴会,以此为契机,他强调了使用PDCA循环,并向日本灌输了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他强调,日本企业应该创造高质量产品,研究消费者需求,生产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
PDCA,源于美国质量统计控制之父Shewhart提出的PDS模式,后经戴明改良,形成了现今广泛接受的PDCA循环,也被称为“戴明环”。
在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采用pdca循环可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具体作用表现为:一是pdca循环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顺序不断循环,不断改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管理的质量。二是在整个循环过程中环环相扣,大环套小环,不断促进,每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改进与创新由多个小型的pdca循环来保证。
戴明环pdca是指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 和 Act(处理)。即要求把各项工作按照作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
PDCA,起源于美国,其早期形式为PDS,由质量统计控制之父Shewart提出。后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对PDS进行了改良,将其发展为著名的PDCA模式,也被称为“戴明环”。
1、第四个阶段是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深入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逐渐提升至经营管理的层次。许多知名学者如朱兰、石川馨、久米均等人提出了许多有关这一领域的观念和理论,“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这种观念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2、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可概括为四个阶段。首先,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传播质量管理知识,日本企业开始接触并学习这一新理念与方法,虽当时并未完整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但其对日本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著,至1970年代,质量管理已渗透至日本企业基层。
3、质量管理的四个发展阶段包括: 质量检验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在生产完成后对产品进行检验,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这种方法通常是反应性的,意味着问题只有在产品完成后才能被发现。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在这个阶段,质量管理开始采用统计方法来控制和改进过程。
4、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